深圳光明科学城启动区项目

光明科学城启动区项目位于深圳市光明新区北侧,启动区以重点布局大科学装置群、前沿交叉研究平台、基础研究机构,构建源头创新集聚区为目的,是光明科学城首个具备正式动工条件的项目。项目由同济设计集团建筑设计一院承担总包设计工作,集团全过程咨询事业部(深圳)提供全过程代建。

大科学装置的载体

光明科学城作为深圳市全面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创新平台,是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打造重要的国家战略科技新力量的责任,是继上海张江、合肥滨湖、北京怀柔之后国家批复的第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集中承载区。

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重中之重就在于九大装置和十个平台的建设,大科学装置的引领和磁吸效应以及光明区“沿途下蛋”产业发展新模式,正推动深圳乃至粤港澳大湾区产业体系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

目前,九个装置中率先落地的就是位于光明科学城启动区内的脑模拟脑解析与合成生物两大科学装置。设计将合成生物平台与脑解析、脑模拟装置置于平台中心大楼内,并通过空中共享平台相互连接,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打造园区的第一形象立面。

理性与感性的交织

科学园区作为创新和经济增长的“基础设施”,其设计需要整合复杂的功能设置、技术设备需求等因素,受到理性的高度制约。

路易斯·康设计的索尔克生物研究所——作为美国生命科学领域成果最多、品质最高的研究机构之一。尽管这是一个严谨理性的科学研究机构,路易斯·康仍然通过空间、尺度、材料和景观的精心考量构建了一个蕴含深刻人文关怀的场所。相较于“巴士一汽”改造项目,即将机器使用的场所转换为“人”使用的场所,本项目则是需要恰当的处理“人”和“机器”的关系,我们希望整个园区的表情不像机器和设备那样冷漠,而是一个自然、环境和建筑相互交融的新型园区。

共享的巨构

光明科学城启动区项目共包括5栋单体建筑,其核心建筑为“脑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研究”两个大科学城装置。建筑方案的塔楼部分以“光辉巨构”为理念,强化建筑的力量感和辨识度,形成光明科学城启动区标志性的门户形象。

如果说简洁的矩形体量内蕴含着复杂的实验和工艺设施,是“设备和机器”所使用的空间,连接体内部则为“人”使用的空间——阅览、咖啡、学术交流、研讨,科研创新的各类碰撞和火花可能就在此产生。除此之外,在平台中心和学者公寓的空中均设置了连接体,以满足各类共享和科研交流的需求。

生长的土地

裙房以质朴的材料、柔和的形态,对光明农业与自然的文脉和记忆予以回应,连续起伏的屋面,以一个连贯的结构铺展于基地之上,屋顶与地面在平行关系的控制下呈现出轻微波动的趋势,使得外形更加有机,裙房之下是更加强调社会性的空间,有聚集、学习、讨论、简餐,刺激着人与人在场所中的偶遇。

裙房内包含共享大厅、报告厅、餐厅等多元化配套共享功能,为创造新兴的“生活式”科研办公环境提供了足够的空间。通过起伏的地景平台的连接,“衣食住行”这些,人们最稀疏平常却也最重要的日常行为,在园区中得以自然触发呈现。

自然的联结

不同于为满足功能和技术要求的高区实验科研功能的高密度状态,园区底层的空间借由庭院、回廊、屋面漫步道,创造出属于人们生活、交流与接触自然的场所。

技术特点

平台中心空中连体部分综合考虑建筑形体中部开洞及使用功能的需求,在30米跨度空中连体部位结构采取交叉腹杆钢桁架+空腹钢桁架+悬挑空腹钢桁架的混合形式,通过双向钢接布置的次梁体系有效协调三种形式的桁架共同工作。同时在连体部位设置楼板面内交叉支撑,进一步保证水平力的有效传递及平面内的侧向刚度,增强双塔的协同工作性能。

两层钢结构连廊因体量大、单榀桁架重量大,提升技术难度高安全风险大,项目通过多次BIM实景演练,确保安全吊装。

本项目设置三个能源中心,设计时采用了多种冷源形式,包括高压变频离心机、热回收螺杆机、双工况冰蓄冷机组,在满足最大用量的前提下可以通过多种组合来应对不同负荷工况。由于实验室区域会产生大量高温废水,故设计了一套废水热回收装置来回收废水热量用于空调供热。考虑实验室关键区域空调用能的连续性要求,在系统设计时还考虑将一部分设备采用"双路+柴发”供电及油气两用的型式,以保证关键区域空调冷热水的不间断性。

Baidu
map